东南亚加密货币监管大比拼:有人加速合规有人一刀切

东南亚各国在加密货币监管上呈现明显分化:
柬埔寨——从“全面禁止”转向“合规化”。2025年国家银行发布《加密资产规定》,允许商业银行持有合格稳定币,但禁止自营加密货币及支付业务。柬埔寨建立三方协同监管机制,所有加密资产服务商必须取得 CASP 牌照。目前,本土交易所 RGX 已获批运营,2024年市场收入预计达790万美元。
老挝——积极试点。自2021年起授权6家公司从事挖矿与交易,2023年央行向老挝数字资产交易所和 Bitqik 发放牌照,允许提供数字资产交易服务。政府将挖矿上升至国家战略,但监管框架仍零散。
文莱——谨慎观望。2017年货币与金融管理局仅发布风险警告,不承认加密货币为合法支付工具,但允许个人合法持有。政府更关注金融诈骗与洗钱风险,政策偏保守。
缅甸——全面封杀。中央银行明确加密货币不是法定货币,所有相关交易均属非法。2019年起禁止金融机构涉足,2024年再升级,甚至禁止在社交平台推广。
东帝汶——处于法律空白。尚未制定专门法律,但在“Timor Digital 2032”战略下,政府正推动数字支付与金融科技发展。
整体来看,东南亚的加密货币监管呈现“三层格局”:少数国家成熟合规,部分国家积极探索,而另一些则坚决封杀。区域分化趋势明显,各国策略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与风险防控需求。